过去的2018,波澜壮阔,为改革开放40周年,画上一个不平凡的惊叹号——
内外环境高度不确定,各种风险持续叠加;GDP增长虽能勉强维持,但经济的基本面在下滑,却是一个基本共识,比如汽车行业三十年来首次销售额下降,方便面和涪陵榨菜销量却不断攀升。贸易战、去杠杆、P2P爆雷、民营企业地位命运之争,凡此种种,使企业的经营,步履维艰。
新年伊始,确实到了盘点并展望的时刻。孙正义说,眼前迷茫的时候,要往远处看;但远处更是云山雾罩。学者建议说,要看十年,但只做一年;但有人觉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如相忘于江湖,安心做好眼前。
对于民营企业,今年首要的任务确实是活下去。
在2018年的去杠杆大潮中,民企首当其冲,承受了极限的抽血量,资金面出现巨大困难;而很多上市公司的创始人,通过股权质押,进行了再融资,当股市大跌之后,纷纷需要补仓却无钱可补,几乎出现大规模爆仓、实际控制人改变的严重局面。幸亏监管机构亡羊补牢,各地政府雪中送炭,才挽救了一批杠杆过大的企业。不过,动用地方资金去选择性“解救”一部分高杠杆企业,是否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莫衷一是,可谓进又忧,退亦忧。
这样的两难,将会贯穿2019年的政策。
2018年11月1日,国家领导人接见了40位民营企业家,并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从六个方面支持民企发展,其中的关键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这又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紧密相关。
紧接着1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具体目标: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民营企业的贷款总占比不低于50%。
这个目标,着实让不少银行行长如坐针毡,因为他们同时被坏账率所考核,一旦突破会丢掉乌纱帽。这也让银行的信贷员压力山大,因为他们往往是终身追责,只要一笔贷款变成坏账,信贷员将只能拿着基本工资去追债,直到讨回贷款。
过去,银行只需要闭着眼睛把钱贷给国企就万事大吉了。现在,银行也不得不修改规程,推出更多尽职免责的条款,以便轻装上阵。然而,结果往往是一些根本不缺钱、向来不从银行贷款的民企,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信贷员纷纷扑向他们,额度满天飞,以便在低风险下完成指标。
这揭示了两个道理:
首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的智慧不低于上面,这使良好的初衷和设想很快走味变调,贷款最终落到了那些并不急需资金、相对更安全的企业手里。而那些嗷嗷待哺的企业依然饥饿,最终导致资源错配。
第二,要想让资源更好地与需求相匹配,尚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如果民企希冀在计划的大环境下,以各种政策导向去实现高效和活力,恐怕是缘木求鱼:就好像鱼塘里的水泵,可以不断搅和增加氧气,却无法变来活水。
民企不应该对政策的短期效果,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矛盾,如同中美之间的修昔底斯陷阱,是多年沉疴,积重难返,不是靠摸着石头能过去的。
2019年,会十分艰难,贸易战的影响,将在这一年全面体现;高新行业的突破,以及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将更难获得外部技术支持,面临要全面依靠自主研发的新挑战;内需的挖掘,又被房贷和社保等不断上升的刚性开支,压得透不过气来。
能帮助民营企业挺过难关的,大概是“隐”和“稳”两个字。内心焦急时,不但需要倾听,更要把握内在的节奏。
有的企业家,选择提早退休,隐身台后。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柳暗花明,另有一春。从隐忍出发,另一些民营企业选择拥抱混合所有制,以身份的改变,换取更大的经营空间。这当然不是新时代的公私合营,也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确实亟待解决。如果像当年紫金矿业入股云南白药那样,一拖多年,效率提升将成为泡影。
综上来说,2019必须是求稳的一年,需要切实响应政府的“六稳政策”(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尤其是预期,类似于三年业绩翻番的战略目标,以前就害过不少企业,在目前局面下更为不宜。
对明年的规划,需要保留比之前更多的余地,弦不能崩得太紧。对于严重亏损的业务,更不能恋战,抱有侥幸心理。有些企业,之前采用赛马机制,在内部搞多小组齐头并进,在同一跑道竞争;现在也要学习腾讯,在资源趋紧时,收缩战线,更加强调内部协同,勠力同心。
文章来源:《商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