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最新观点  

周春生:通胀并非真实回落

物价并不是真的回落,而是由于价格管制造成的政策性回落

8月份,中国CPI数据大幅回落至4.9%,远远低于5.4%的市场预期。上半年曾经快速上涨的物价,为何在下半年开始急速下滑?通胀压力真的已经大大减轻了吗?

在我看来,近几个月CPI放缓主要来自于基数效应和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落的作用。除此之外,国家对价格进行的管制,也暂时压制了CPI。今年以来许多领域都能见到价格管制的影子。从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到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门票价格,政府要求都一律不准提高。最近进行的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仍然可以看到政府阻断价格向下传导的意图。此外,在股市和楼市低迷的状态下,居民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萎缩导致的内需不足也可能阻断PPI向CPI的传导。

现今,CPI水平已经回到5%以下,与高达10.1%的PPI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在我看来,这两个数据并不是真实的市场水平。物价也不是真的已经大幅度回落,而是由于价格管制造成的政策性回落,仅仅是人为地在压制市场,使用价格管制造成的政策性价格回落,同时也必然会导致政策性亏损。

政策性回落其实是一个市场力量与政策力量的较量过程。从市场来说,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人力资本价格上涨,物价水平不涨是不正常的。现在使用政策力量对价格进行管制,如果这个价格回落是短期暂时的,那么未来就要遭遇更大的反弹;如果是长期的,那只能说明市场机制的力量正在弱化,我们需要支付大量的政策性亏损。

政策性亏损表现在行业上,突出的就是煤电油运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价格管制都很多,政策限制了其价格,也就限制了其利润。四大行业利润水平的大幅度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经济基本面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单位GDP能耗的考核也提升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加工贸易政策大幅收紧、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历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的沿海经济带正遭遇严峻的考验。

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近期的油电价格改革,油电价格的调整也会逐渐产生成本渗透效应。尽管能源价格对CPI的直接影响比重不足10%,但石油价格上涨首先会影响交通运输行业成本,而运输价格的渗透力很强,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成本和生活资料成本发生变化,这一切都将推动CPI和PPI上涨。无疑,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

而且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一年三变”。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大幅贬值,商品价格暴涨,进入2008年中国又发生了冰雪灾害和大地震,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外诸多问题,政府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也采取了灵活的方式,政策基调从“双防”到“两防”再到当前的“一保一控”。频繁变动的调控政策,令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体系难以在瞬间调整。从而使得企业疲于应付,盈利下降直至亏损关闭。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高企并存的双重困境,我认为以紧缩的货币政策防通胀、以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防滞胀,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成为中国最合理有效的政策组合。这一组合既适应当前形式变化,又是能源价格改革导致通胀显性化后的必然要求。

(原文发表于2008年9月27日《环球财经》杂志)

相关阅读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