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保持了上月下降的趋势,由11月的51.2降为12月的50.5。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BCI曾连续7个月下滑,7月份的指数甚至跌破了50。2014年8月和9月该指数有所反弹,但目前又滑至接近50的水平。
现在来看构成BCI的4个分指数,销售前瞻指数由上月的67.5微升至本月的69.1,企业家对未来6个月的销售预期依然向好,企业利润前瞻指数从11月的52.6微升至本月的53.8,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为41.4,比上月的36.3有所上升,企业库存前瞻指数由48.4大跌至至本月的37.6。4个分指数中,有3个小幅上升,1个大幅下跌。企业库存前瞻指数的下跌导致BCI整体出现下跌的状况。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BCI出现了明显的下滑。1月的BCI为61.9,12月为50.5,这中间的数字虽有反复,但总体下滑的趋势非常清晰。这与目前市场对经济的整体感受保持了一致。今年政府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前3个季度的GDP增速为7.4%,GDP增长全年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即使不能实现,估计最后的数据离政府的目标也会非常接近。
然而,市场认为2015年的中国GDP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报告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7.1%(IMF认为今年会维持在7.4%)。IMF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信贷增长放缓持续影响投资,同时房地产发展持续滞缓。
实际上,政府在今年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经济增长可能会较为疲软,因此加大了投资力度。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4年11月末,国家发改委批复稳增长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资金总额近1.2万亿元。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速是完全可能的,但他也强调这个增速的前提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例如,林毅夫认为除了几个军工企业,其他领域都应该全部放开,完成市场化改革。
在短期内,政府依然采取了过去促增长的老办法,即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希望以此来提振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看好还是看衰中国经济的人士,各方大多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依然可观,但这需要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来实现。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并非加大投资,而是在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获取经济增长。
前文已经说过,12月企业在销售、利润和融资方面的数据有所上扬,但库存状况恶化。目前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状况尚可,因此库存增多似乎是可以承受的,但库存的增加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正反两种力量的交织作用下,未来数月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如何演变,目前还需时日进一步观察。
我们再看看其他指数的状况,企业用工成本前瞻指数有所上升,从上月的87升至本月88.3,总成本前瞻指数由81.4升至84.3。企业成本端的指数上上下下,但长期处于高位。在我们看来,这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快速上升正在消磨中国低成本的制造模式。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必然会转往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届时中国将面对两种可能:要么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要么是陷入经济停滞。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目前是否可以培养出足够多的高素质劳动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企业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本月出现明显反弹,由11月的48.3升至12月的53.9,一举迈过了50的荣枯线。11月的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1.4%,自5月以来,该指数已连续6个月下跌。根据我们的数据,企业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从5月到8月连续下跌,但在此之后有起有落,并不稳定,不过与去年相比,该指数总体上还是有明显的下降。
中间品价格前瞻指数本月继续大跌,11月与10月相比,该指数下跌了7.9,本月与11月相比,该指数又下跌了10.1,目前该指数仅为32.5。依此来看,工业品的价格目前非常低迷,产能过剩的情形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另外,根据官方的数据,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0.27%,跌幅进一步扩大,而且该指数长时间为负数,上次PPI为正数还是2012年2月的事情。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计算所得的价格前瞻指数(消费品价格的状况相对好一些,但在趋势上也不乐观),两者都表明目前的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通缩风险,尤其是在工业领域。通缩将会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其经营困难,也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与之相联系的是,很多银行贷款可能会因此而转为不良资产,这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是很大的考验。如果通缩的态势得以持续,金融机构将更加惜贷,债务问题将变得非常严重,这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相当大的风险。
企业招工前瞻指数本月有所上升,由上月的64.7升至本月的65.7。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明显上升,由65.3升至68.9。与前面的指数相比,这两个指数总是会让人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乐观情绪。因为无论中国企业面临何种困难,譬如说成本上升、库存增加或产能过剩,但它们依然在投资和招工。增加投资意味着企业家对未来依然看好,招工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未带来就业方面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认为经济增速下滑将危及就业的说法是缺乏证据的。
最后是企业竞争力指数,该指数衡量的是企业在该行业所处的地位,指数越高,其在该行业中的地位越高。本月该指数为68.1,比上月66.6有所上升,依然维持在高位,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企业,因此这表明所涉企业的状况是好于所在行业企业平均水平的。换句话说,目前中国企业的运营状况应该会比我们反映的数据要差一些。
点击了解更多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 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article/index/176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案例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搜狐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41229/n4073799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