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和我们探讨关于孩子选专业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出国读书的时候。前不久的一个聊天让我印象很深。朋友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很喜欢心理学,看了一些书籍之后,发现自己对犯罪心理学尤其感兴趣。于是,女孩子征求妈妈的意见,希望妈妈能支持自己的想法。当妈的听了很是担心焦虑,一个劲儿地跟我说:“一个女孩子,学犯罪心理学,想想都觉得可怕。”我一边安慰这位母亲,一边鼓励她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因为我知道一个女孩子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很宝贵。
固有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有些甚至已经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固有思维并不一定是个无可救药的东西,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依靠这种思维模式做出满意的思考和判断,但在某些时候,固有思维会让我们步入误区。最典型的一种固有思维就是开篇例子中涉及到的性别偏见。通常,人们认为固有思维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反应,性别偏见也是如此。但是,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刊载的一篇论文推翻了这个说法。作者的实验证明:性别偏见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
性别偏见形成于6岁
这篇论文的篇幅并不长,但其结论却相当可观:性别偏见在小孩子5-6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远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青少年时期。研究人员做了4个实验。小孩子5岁的时候,问他们问题,他们的回答没有性别上的差异。等到6岁的孩子,你问同样的问题,比如女孩子是不是可以做特别聪明的人,或者做特别聪明的事情,他们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男孩子会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女孩子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备性别偏见,大多数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如果女孩子提前到6岁的时候就开始形成性别偏见,这种固有思维很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漫长的一生,并且这种影响是比较负面的,会阻止她们愿意尝试她们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科技领域。
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而科学需要女性。科技领域的女性少,并不是她们能力不行,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们很早就把自己排斥到这个领域之外了。真正去学习去追求这些学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使得最后人们会观察到这些领域里面,女性也会越来越少。
去年底,一位从学术界转战到工业界的女性科学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就是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李飞飞。当谷歌宣布李飞飞加盟谷歌,出任谷歌云机器学习负责人的时候,人们的惊讶地看到这样一位女性面孔。李飞飞出生于北京,16岁时随父母远赴美国。凭着天赋和顽强的毅力,她在一流计算机期刊上发表合计超过100篇学术论文,33 岁时便获得了斯坦福的终身教授职位,不仅是斯坦福AI实验室唯一的女性,也是计算机系最年轻的教授。
李飞飞算得上科技界的凤毛麟角。事实上,即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今年发布的报告,女性科学家和工程师(S&E)占科技劳动力的比例从1993年的22%增长到2015年的28%。在全世界,根据教科文组织最新一期科学报告显示,妇女在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中仅占28%的比例,而且随着决策阶梯的层次越高,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所以我说,这个女孩子敢于进入男性主导的“犯罪心理学”,是非常有勇气的。
操纵你的参照点
固有思维一旦形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有意思的是,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可以人为地操纵心理参照点,进而影响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在《心理科学》 杂志上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非常巧妙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个理论的应用让固有思维起到正向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人们心里通常存在两种偏见,一种是觉得女性的数学不如男性,另一种是认为亚洲人的数学要比其它地区的人好。这篇文章的作者找到了一群亚洲女性作为被试者,发现当她们身上的不同身份标签被激活的时候,她们的数学表现是不一样的。具体说,相对于控制组的被试者(没有被提示任何身份标签),当这些人被提醒到她是女性的时候,她们的数学表现就会更差;但当她们被提示是亚洲人的时候,她们的数学表现则会更好。也就是说,当不同的身份被激活的时候, 这些身份所关联的偏见也会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以此类推,对女性固有的偏见或许可以通过外界的干涉,降低其负面的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就业的比例有很大的改善。究其原因,除了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美国政府出台各种政策以推动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美国注重对女孩子的父母进行各种科学教育,通过舆论传播女性科学家的美好形象,改变父母们对科学领域的性别偏见。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隐藏人物》的三位女演员介绍了影片的原型人物凯瑟琳·约翰逊(Katherine Johnson)。当坐在轮椅上的凯瑟琳被推到舞台上的时候,全场起立,向这位昔日“穿裙子的电脑”致敬。这些举措对于美国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实质就是通过后期的介入和干涉,改善人们的固有思维,树立一个积极的参照物,激活人们的联想,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一个四两拨千金的助推的力量。
这样的助推手段其实不仅仅适用于降低性别偏见的影响力,还有助于其它的领域。例如,大家熟知的《中国好声音》就是通过转椅子这一点微妙的设计,让那些有好的声音,但外表未必出色的选手可以脱颖而出。
了解性别偏见的形成,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可以让人们,尤其是女性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并有信心和勇气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大量的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男女有别。就拿信息处理而言,男女差异非常明显。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是更加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者。她们会处理更多的信息,会辨识出环境中更多的细节,这些信息将会对其认知和行动产生影响。而男性是挑选性的信息处理者,他们有目的性的辨识信息,有很多信息会被他们主动屏蔽掉。男女差异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风险偏好。了解这种差异,是为了让我们更客观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形成互补。
对固有思维保持警惕
在去年《财富》杂志推出的“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中,上榜的46位精英中有16位女性。但是在去年《财富》中文版推出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中,40人中仅有2位女性上榜,比例之悬殊令人瞠目。如果我们看看企业的最高领导人的统计数字,就更吓人了。世界500强的CEO中只有4.6%是女性。据创业公司数据库Crunchbase去年的统计,全球仅有18%的创业公司是由女性来领导的,仅有10%的全球资金投给了由女性领导的创业公司。
我们知道在中国,在大学阶段获得学位的女性多于男性。那是什么原因让男性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在各类榜单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却少得可怜?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当她们还是孩提时代,她们就被灌输了性别的偏见。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被一些形形色色的标签所束缚。当然成功与幸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不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话题。但我想,女性人力资源的广泛和深层次开发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毕竟世界的发展需要女性,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需求,女性也需要发展。
记得在女儿准备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里曾经讨论过是上女校还是上男女混校。考虑女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女校,女孩子反而不容易形成性别偏见。在男女生混校,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老师、同学的影响会让性别偏见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每个孩子的心里。倒是在女校,由于没有这些考虑,不管是装饰海报,还是登高换灯泡,都是女生来完成,这样反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性别偏见的影响。
我自己这些年学习研究心理学的经历,让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人是很容易被固有思维所左右的。但与此同时,人的潜力、在很多时候会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写这篇文章,是希望帮助大家了解在我们头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可能对自身以及他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下一次当我们不加思索地对自己或孩子说“不”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停顿一下。有意识地放下,打破性别的固有思维,激活女性以及男性本真的标签,让每一个个体发挥最大的潜能,从而展现其最动人的一面。
文章来源:《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