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最新观点  

项兵——社会创新:长江商学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近期,国家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等国家民生关切做了一揽子顶层规划。同时也强调,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进入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可能需要每个企业与机构对于自己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做一个全面的审视、更新、变革与提升。把企业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贯穿到企业的整个战略与管理之中,这已经是企业生存与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创办的初心是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与全球担当、人文关怀及社会责任并拥抱创新、驱动创新的企业家,为我们的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2002年11 月21日创办的第一天起,长江便把‘引领管理教育发展,培育新一代商界领袖精英,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社会功能置于核心位置,并围绕着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及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实践与创新。本文希望对这些探索进行回顾、归纳与总结,以便于和社会各界同仁共勉、并促进互学互鉴,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探索1:2005年全球首家将人文课程系统引入商学教育,奠定公益与慈善.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创新的基石

长江迈出的第一步是在2005年把人文课程(哲学.宗教及历史)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长江应该是全球第一家启动系统人文教育的商学院。“从最早的‘中西贯通'到2005年的‘人文关怀’,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以来一直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打造世界级商学院’的梦想和激情前进着。”当时重视人文关怀的考量出于以下几点:

首先,善由心生。企业家唯有心怀同理心、恻隐之心、悲悯之心与感恩之心,唯有内生的向善与自觉的担当,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强制监督与强力约束,才能铸就真正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商业领袖。从这个意义而言,人文底蕴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前提,也是公益与慈善及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一个基石。

第二,现有商业决策的基本原则及框架是比较短视的。2012年,笔者提出了对“人类集体短视”的顾虑。世界当前的商业及政治体系激励我们的政商领袖注重当下成效和短期利益,攸关人类长远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解决。人文课程带来的历史观会给企业决策者带来更为长线的思维。这会有助于应对人类集体短视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当时传统管理教育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课程设计过于关注如何挣钱的“优术",对于为什么挣钱、财富如何使用的“明道"重视不足,更缺少为人类守望未来的长线考量。长江将人文课程系统引入管理教育,希望借此推动世界管理教育由“术”而“道”的变革。同时,“企业家要想赢得世界的真诚认同和真心尊重,在创造财富上要取之有道,在财富使用与处置上更要富有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做到这一点,必须超越‘家天下’的传统理念,心要‘盛得天下’。

第四,人文底蕴也是通过全球价值对接来实现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再崛起需要的企业家必须有能力整合全球的资源,他们不仅要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营销,同样重要的是要能与全世界做到价值对接。价值对接能力是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一个必备条件,而价值对接的基础是人文底蕴。“要想实现与全球的无缝对接,对文化理念、宗教信仰等的互相理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五,长江商学院志在培养的企业家,既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工具,也不是只为追求财富的经济“动物”,人文精神可以帮助企业领军人物超越富足的生活(Rich Life),迈向丰盈的人生(Enriched Life)。

项兵院长在长江商学院与江西省吉安市联合开办的“领航井冈”企业家高级研修班上授课

探索2:2010年把公益及慈善课程,带入学位课程,聚焦培育企业领军人物以及职业经理人的公益捐赠意识。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以人均收入、福利和社会公共支出等方面指标考量,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升至0.478,大大超出国际警戒水平,已经成为全球收入与财富不均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同样是新兴经济体的巴西,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其基尼系数却从1960年的0.6降至2009年的0.54,体现出经济发展普惠于大众的变化趋势。可以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挑战。

“面向未来,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包容性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在我国打造个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国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包容性,让更多人平等分享增长成果。”

当时,我们的社保体系尚不成熟,捐赠及公益的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这个观察,长江开全球商学院历史之先河,首创推出一系列有关公益慈善的选修和必修课程:如2010年,长江首创设立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要求所有EMBA学员必须修满48小时公益学时方可准予毕业。2014年,再度首创性地将公益慈善课列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同时,长江首创公益奖学金(2002年)、长江公益基金(2009 年)等引领式创新,不断拓展商学教育逻辑,重视财富使用的公益与责任,倡导“无公益,不长江”。

我们不仅希望公益与社会责任能成为企业家DNA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企业家们能把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与能力带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中,再通过他们手中的资源及影响力产生“杠杆效应”,把这种理念拓展到企业、家庭乃至全社会。在长江,“无公益,不长江”的公益理念及行为的培养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长江人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长江商学院文化的重要DNA。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长江校友和校友企业、教授员工共捐款4.3亿,占中国机构捐款7%;

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长江校友体现出了极大的担当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学院的倡议、呼吁组织下,纷纷捐款捐物资,截至2020年4月,长江校友企业累计捐赠逾40亿。2021年7月,河南灾情。各校友企业、校友组织和班级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调动资源抗洪救灾。截至2021年8月2日不完全统计,长江校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赠资金和物资近13亿元。

2021年7月,福布斯中国发布2021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企业家中,长江校友共23位,占比近四分之一;长江校友捐款总额达63亿元,占慈善榜捐款总额的近3成:12位长江校友捐款过亿,占榜单捐赠过亿元企业家的24%。

 

探索3:2016年将社会创新课程系统引入管理教育。这是长江商学院重视商学教育社会功能并引领世界管理教育创新的又一项引领式创新

“从全球各经济体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如果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包括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阶层固化,最终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少之又少: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行列,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又是难上加难。过去的共同富裕成功者都是依靠成熟而发达的市场经济,加上有着浓厚社会主义烙印的比较完善的社保体系来实现的。换句话来说,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组合成就了共同富裕。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未能比较好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尽管美国具有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先进而健全的企业群体结构及治理管理体系,傲视群雄的整体创新能力;企业群体在企业向善、社会责任ESG等方面也具有多年的经验及实践;同时美国还拥有著称于世的、世界领先的公益捐赠慈善文化,以及发挥着重大作用的社团组织及成熟而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但是美国仍然没能实现共同富裕。反之,过去多年,其中产阶层比例快速大幅萎缩,新冠疫情的影响令其收入和财富不均问题以及阶层固化现象雪上加霜。

此外,全球大变局中科技的颠覆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平衡,使得已经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在全球大变局以及疫情后世界新秩序中,仅仅依靠过去的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社保体系的“两手组合拳”或将无法实现与维持共同富裕。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第三只手——社会创新,来积极配合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再分配的“有形之手”。社会创新在未来的共同富裕之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应对日益严峻的重大社会问题(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与阶层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公民社会及国际组织单一的力量以及单打独斗的方式是很难解决的。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类机构及力量的跨界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跨界协作来整合社会资源,以寻求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基于这样的考虑,2016年,长江成为全球第一家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EMBA学位项目选修课的商学院;2018年起,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EMBA项目必修课。倡导企业不仅仅为了创富,也要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长江商学院努力发挥教育平台的优势,发挥思想理念和研究所长,在社会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善果·枸杞”项目便是一次跨界协同,教育机构+长江校友企业+当地政府+个体农户等多方通力合作,以社会创新方式精准扶贫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案例。2015年,长江校友在学院组织下,通过与甘肃酒泉瓜州县银河村枸杞种植户签订善购合同,帮助农户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渠道,设计品牌、包装、传播等一系列商业模式,解决农户枸杞销售难的问题,帮助贫困农民获得持续的、更好的、有尊严的经济收入,最终实现自主脱贫。截至2016年,长江校友善购爱心构杞21147公斤,累计金额近348万元,银河村558名低保农户直接受益,户均增收4631元,年收入提高35%。酒泉市政府特致《感谢函》给长江商学院,肯定此举“帮助村民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电商化经营,做大做强当地构杞产业”。如今,银河村已更名为“银河长江新村”,以感谢长江商学院在银河村精准扶贫中的贡献。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让受助者“有尊严”的帮扶远不止于此。“善果·枸杞”这个“以社会创新实现精准扶贫“的模式后来被长江商学院当作社会创新的经典案例保留了下来,希望可以被复制到更多欠发达地区,帮助农民实现脱贫。

“吉安”项目也是长江商学院在社会创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201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之际,长江商学院在这片红色老区打响了一场通过社会创新实现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我们通过配合吉安市政府、联合当地企业、长江校友企业及长江商学院各方力量,摸索出一条“政府+产业+当地企业+长江商学院+校友生态体系”多位一体的社会创新新路径,可持续地帮扶老区脱贫。2019年4月,吉安市遂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至此吉安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成功。2020 年,国家扶贫攻坚决胜收官之年,长江商学院因此获颁由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和《中国扶贫》杂志颁发的“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奖。

2015年,长江商学院推出“善果 · 枸杞”项目,以社会创新实现精准扶贫

探索4:打造一个培育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

笔者提出的“新生代创富力量",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大型企业(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为例),独角兽公司和新富豪的产生及迭代。这个理念的提出希望可以反映新的经济力量对传统的或固有的经济力量的颠覆。数据显示,过去30年中国培育新生代创富力量的能力领先世界。

相比之下,日本、印度、欧盟等过去几十年间,产生经济上创富的力量比较有限。新生代创富力量不足的地方,年轻人的上升通道会非常有限,社会流动性就会大受限制。如果上升通道受限制的话,可能很难解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近年来法国及智利的社会动乱就是一个例证。

新生代创富力量的持续产生,是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之一,也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和谐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培育中国新生代创富力量上,长江商学院做了一些思考、探索、创新与实践。

2015年为了支持国家的“双创”号召,长江启动了长江创创社区。通过与腾讯(2015年起)、百度(2016年起)、京东(2017年起)、软银&微软(2019年起)、字节跳动(2019 年起)、阿里巴巴(2020年起)等战略合作,打造了一个在国内有较大吸引力的创业及创新平台及生态体系。自2015年成立以来,长江创创社区已累计开办15期创业营。截至2021年1月,长江创创学员总数755人中,有30家学员企业已成功上市,35家学员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可以说,长江为年轻人打通更多上升通道、增加上升可能,为改进社会流动性下降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长江商学院把培育新生代创富力量的项目拓展到欧洲【先后与联合国企业司(UN Enterprises)、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合作】、东盟经济共同体,并计划从2022年起把此项目推广到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日韩,以打造一个培育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

在培养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同时,长江商学院也正在通过强调社会创新来加强新一代企业领军人物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为全世界培养一大批高度重视全球责任及社会创新的新一代企业领军人物。

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培养对于给年轻一代提供更好的上升通道可以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全球可借鉴性、可复制性。面向未来,长江希望一步一步建立一个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全球生态体系。把中国发展模式的经验以及长江商学院培育和推动新生代创富力量的创新及探索推广到全球,为应对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性下降这两个世界性重大问题,贡献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些项目的成功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是长江商学院在全球责任及社会功能的一个核心部分。

长江商学院过去十九年间在引领全球管理教育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探索,这些创新的一个重要推手是聚焦管理教育和商学院的社会责任与功能。本文简单总结并分享了长江商学院在重视人文关怀、弘扬公益与慈善、企业社会责任(CSR、ESG和企业向善等)、推动及引领社会创新方面的探索及实践。希望和各界的同仁互学互鉴与共勉。同时,有鉴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可能不容忽视。希望长江在社会创新领域的努力和探索、创新与实践,能为国家的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7年,长江商学院推出“吉安”项目,以社会创新实现精准扶贫

长江商学院“善茶”项目,以社会创新实现有尊严的扶贫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

相关阅读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