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技术上的发展趋势,国内软件行业有一个大的机遇就是国产化替代。虽然整个软件生态的替代十分困难,但在目前国产化推进和自主可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国内软件企业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
软件行业是整个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的IT行业图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软件、硬件和数据,IT行业的演变也主要由这三个因素驱动。
在硬件领域,过去几十年,摩尔定律驱动硬件算力获得惊人的增长。2013年~2020年,硬件最高算力(以每秒浮点计算次数计)年化增长率约44%;同期全球数据量的增长同样非常迅速,据统计2020年全球数据量达到了40ZB,自2013年以来年化增长约38.9%。
软件的增长速度则要慢得多。2013年全球约有1820万名软件工程师,2020年这个岗位从业者的数量增长至约2690万人,年化增速仅为5.7%。从一些软件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软件工程师的软件产出效率基本是恒定的,每天100行左右。所以可以推断,软件的新代码数量的增长率应该在每年6%上下。
所以IT革命实际似乎是两个半的革命:一方面,算力和数据在以30%以上速度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软件的产出能力却受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如何用有限的软件,配合高速增长的算力,来处理高速增长的数据?人工智能(AI)或者大数据分析(analytics)就成了维持这一体系平衡发展的重要一环。
软件的软与硬
软件是连接用户和硬件的纽带,用户通过软件获得硬件底层的计算能力。软件是个大产业,2020年中国包含信息技术服务在内的大软件产业收入8.16万亿元,对GDP的贡献高达8%。
软件在经济、科技领域占了巨大的份额,如果把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科技公司做一个分类,其中11家为软件公司(微软、谷歌、Adobe、Salesforce等,此处将互联网企业也归类为软件),7家为硬件公司(台积电、英伟达、三星等),另外有两家软硬件结合的公司——苹果和特斯拉。最顶级的公司往往软硬件的成分都有,但整体而言,软件公司似乎更容易取得更大的用户基数,在整体市值中纯硬件公司的占比也是低于软件公司的。
除去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可以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其中应用软件离用户更近,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帮助用户解决各类需求;系统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等,也可以把数据库等支撑性软件算进来)离硬件更近,起着连接应用软件和底层硬件的重要作用,是软件中更底层、也更“硬”的领域。
就软件的“软硬”属性而言,中国的软件产业和美国的软件产业有着鲜明的区别。
首先,美国的头部软件企业要大得多。苹果、微软和谷歌作为有软件属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云服务等)的综合性巨头,市值都高达2万亿美元左右,更纯粹的软件公司如Adobe、Oracle和Salesforce等市值也在2000亿美元以上。而去掉互联网公司,中国最大的几家软件公司,如金山办公、科大讯飞和用友网络,其市值都仅在1000亿元人民币量级。
其次,美国的软件公司“硬实力”更强,全球范围内,更底层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几乎被美国企业垄断。中国的PC和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基本被微软(Windows)、谷歌(Android)、苹果(OS X、iOS)和开源的Linux瓜分。数据库软件领域,Oracle、微软等头部四大厂商均为海外企业,合计占据67%的市场份额。不过在应用软件端,中国国产化程度明显提升,比如企业管理软件ERP软件中,国内龙头企业用友占32%的市场份额,金蝶、浪潮的市占率也在10%以上。办公软件领域金山的WPS也在逐步打破微软office的垄断,目前市占率达到了30%。总体来看,中国的软件更“软”,离消费者更近,而美国则掌握着更底层更核心的领域。
硬件的“软件化”
软件对我们来说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常见的软件如手机APP、办公软件、企业ERP系统等,帮助我们处理个人或企业的各类信息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常说的硬件也都很“软”,比如波音787客机里有650万行代码,F-35战斗机的系统有2400万行代码,一辆最新开发的汽车中的代码(辅助驾驶、操作系统、车载软件等)则可以高达1亿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汽车。特斯拉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件:2014年ModelS因充电插头过热可能引发火灾面临产品召回,而特斯拉仅通过推送软件升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特斯拉股价在大幅下跌后又大幅上升,因为市场意识到,特斯拉与传统汽车厂商完全不一样,它同时还是一家软件公司。实际上,软件驱动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1950年软件和电子系统在汽车成本中的占比仅为0.9%,到199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5%,目前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5%。我们所感受到的汽车性能的提升,比如更便捷的操作、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能耗和更丰富的娱乐系统等,很多都是通过软件驱动的。
软件行业的竞争逻辑
我们把软件行业的竞争逻辑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软件的质量。软件最终是面对客户的服务,所以是否理解客户需求、能否开发出软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给客户好的软件使用体验等关乎质量的方面在软件行业的竞争中非常关键。
其次是成本。软件行业的特点是低边际成本,多卖出一份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而开发投入中人力成本占比很高,为什么印度的软件外包开发这么强?低人力成本是最核心的因素。
第三点是黏性。大部分软件产品都对用户有很强的黏性,用户的切换成本,比如学习成本、数据迁移成本、网络效应带来的群体切换成本等很高。大部分软件都有强弱不等的网络效应,一旦一个领域内一种领先的软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网络效应就会使其不仅在成本上因为规模领先而有很强的优势,而且在收入端或者说对用户价值上也具备更强的优势,两者叠加使其对小一些的竞争对手可以有碾压的优势,从而使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强,网络扩张越来越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行业往往会出现先发者优势,因为先发者有机会更早地建立一定规模的网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软件公司都是几十年的“老店”。
软件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云计算的发展与软件SaaS化(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云计算比本地计算的成本低、部署方便、用户资源使用的扩展性或弹性更好,因此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相应的,软件SaaS化部署是大势所趋,比如软件公司SAP的云计算业务营收占比从2011年的2.7%提升到2020年的30%;金蝶的云业务占比从2014年的7.1%提升到了2020年的57%。
SaaS是基于云端的软件服务,打破了传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与收费模式,也带来了行业格局的变化与发展机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alesforce的迅速崛起。Salesforce是一家基于云平台的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商,成立20年来,凭借在SaaS部署上的先发优势和坚持投入,已成为与Oracle、SAP等巨头并列第一梯队的企业服务软件厂商,市值与Oracle接近,并且在CRM的市占率上甩开了对手。
趋势二:AI化。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获取数据)、智能驾驶等的发展,这个世界的数据量在持续高速地增长。人工智能的特长就是对大量数据的机器处理。可以预期,在数据量大,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领域,软件的AI+发展都是必然。比如前面提到的Salesforce就发布了人工智能平台Einstein,这个平台可以通过收集用户操作的数据自动挖掘相关商业信息,为用户提供预测分析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客户行为和交叉销售机会等。
趋势三:软件国产化。除了技术上的发展趋势,国内软件行业有一个大的机遇就是国产化替代。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国家持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软件行业进行扶持,比如“2+8”重点领域(党政系统及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的IT国产化。虽然整个软件生态的替代十分困难,但在目前国产化推进和自主可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国内软件企业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云计算的发展对软件的国产替代可能也有帮助作用。以数据库软件为例,传统海外厂商垄断了本地部署数据库市场,Oracle、微软、SAP和IBM四家巨头就占据了接近70%的市场份额。但在公有云数据库领域,国内公司阿里、腾讯和华为等厂商发展迅速,合计市占率超过70%,和本地部署市场形成鲜明的反差。
前面提到操作系统这类系统软件方面,中国公司和美国巨头的差距极大,而操作系统又极为重要,是整个软件生态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为鸿蒙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中国科技界的大事件。操作系统作为底层软件,有着超强的网络效应和黏性,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对鸿蒙的发展前景并不悲观,除了软件国产化的大环境支持、华为存量用户形成的初始网络等有利条件,鸿蒙作为一款“全场景”操作系统有很大机会在蓬勃发展的物联网和智能汽车市场做出大的作为。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