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劲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与金融学教授
我从读研究生到现在,在商学院里已经有二十年了。先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博士,再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商学院教书,最后到回国加盟长江商学院。我的朋友、合作者、老师、学生遍布很多国内国外的著名商学院。
很多人觉得商学院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以为老师学生可能都是三头六臂;也有的人对商学院不以为然,认为商业才能亦或是天生的、亦或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商学院大概没有什么帮助。两者其实都不然。商学院的社会和市场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商学院发源于美国,第一家应该是哈佛或宾大,记不清了。我认为它对美国取得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美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弹性大,创新多。商学院对这种架构的搭建和理念的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话说回来,要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企业家或管理者,并不是非得通过商学院。很多非常著名的企业家比如说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不但没有上过商学院,连大学都没有读完。国内的企业家更是这样,大部分在企业初创期是没有受过任何商学或经济的正轨训练的。对一个刻苦聪颖的人来说,商学院里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不是非上学才行。商学院的功能是让企业家管理者大大地缩短获得知识的时间:如果不上学用十年能学到的东西,上学可能只需两年。这一点和其它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没有很大的不同。
商学院的核心是它的教授团队。在国外,商学院的教授和经济系的教授一般不是一拨人,但也会有重合。商学院里做的事情主要可以看成是应用经济学。经济系做的东西可以是应用的,也可以是非常基础性的。商学院里也有研究基础问题的,比如说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 economics),但不多,是少数。商学院和经济系的关系类似与工程和物理的关系。时不时工程里也能出几个物理学的诺贝尔奖,但工程学的教授一般不会去研究类似宇宙的起源这样的问题。
商学院的教授和经济系的教授一般都必需有博士学位。他们在博士阶段上的基础课程非常相似,但到做研究时,商学就更偏应用,经济的就更偏理论。商学更有“铜钱味儿”,经济更“阳春白雪”。由于经济系的学生不是本科生就是博士生,都是学霸型,教授们就都一般穿着随意,普遍有一定的纯洁感、高尚感;商学院对应用的问题更感兴趣,所以就失去了些高尚感,但同时得到的是与企业更大的共鸣,以及在学术劳动力市场里更大的需求,可以直接体现到每月的工资单上。无论在经济系还是商学院,最有水平的教授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实际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国外做学术是一条非常艰苦,充满了风险的道路。由于学校教授名额有限,大部分名校都采取了明星策略。在招聘上,宁可有空缺,也不招不够格的。在前几名的学校,学校恨不得每一个教授都得有一两招绝世神功,能够独步天下。每年进校的年轻助理教授,只有少数几年后能在学校留下来,拿到所谓终身教授职称;但能当助理教授的本来就是幸运儿,因为他们已经是各个大学博士班的佼佼者。如果在加上申请博士班时的高淘汰率,一个有想法走学术道路的学霸,其在一般条件下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就是百分之一、二。这就是当很多有志青年来找我问上博士的事时,我一般都劝他知难而退,除非个别极为出类拔萃的学生。
长江是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教授团队的的商学院。每个教授来长江申请工作,我们都要求大约十封左右的推荐信,而且写推荐信的人不能是申请人指定的,而是我们教授委员会独立从每个专业的国际著名专家里面挑选的。如果我们内部的教授认为申请人水平没有到位,或是没有大多数推荐人说他是神功绝顶,在匿名投票中这个申请人的票数就不会够,他就得不到长江的一份教职。这种严要求的一个结果就是教授团队的发展很慢:长江已经建校十二年,到今天教授团队也才四十来个人。但好处是这样的师资可直接和世界接轨,因为这些人和美国名校的师资都是曾经的同事、合作者 ,因此没有任何的沟通上的问题,水准一目了然。也有一些北美的杰出华人教授去了国内的兄弟院校,比如北大的蔡洪滨和清华的钱颖一,都是我以前在加州大学体系的同事。他们去了体制内院校,自然工作更重更难,不但要做学术,还要负起领导院校改革的重任。长江因为只有十来年历史,不用改旧的,只用建新的,所以没有什么历史包袱。
商学院的核心教学项目是工商管理硕士(MBA)。MBA有针对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普通MBA项目,也有针对高级管理人员、企业主的EMBA项目。在国外,一般MBA都是商学院最大的教学项目。生源一般都是国际化的,好的项目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学生来自海外。这帮学生由于商业经验不足,要从头教起。核心课程包括会计、金融、营销、管理、运营、等。学生们学习劲头很足,都很认真。但他们大部分人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商学院的学习能突破职业生涯的瓶颈,更上一层楼,或干脆转行创业做别的。对MBA学生来讲,知识很重要,人脉也很重要。知识的力量不用解释,人脉带来的是信息和机会。著名商学院对学生来讲无非是能提供最有水平的师资和最有能力的校友。即使在像博士这样最学霸的项目里,人脉也很重要。没有名师和高水平的同学提携、鞭策、激励,即使最聪明最努力的人也很难在学术界成功。在实业界就更是如此。一般MBA学生毕业都希望找薪水最高最有发展的行业,比如投资银行、战略顾问、等。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创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所有的名校一般都在金融和营销方面强大,但也会有一些地域性和独特性。比如我毕业的哥大就强在金融,因为紧邻华尔街;我曾工作的UCLA金融也很强,但在娱乐媒体方面有独到建树,因为靠着好莱坞。
长江和这些国外院校有很大的不同。长江最大的项目是EMBA,而且项目里的学员从年龄、经验上都高于北美名校的EMBA群体。这是外国人想不到的。我想这可能和中国商学教育起步晚有关系: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家、管理者在知识层面上相对西方的企业家是有很大缺陷的,所以企业成功了还得补课。虽然从学员构成上有些不同,EMBA学员的需求和MBA实际很相似,一样是知识和人脉。由于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这两个项目对知识的需求也有很大区别。MBA的头脑像海绵,希望知道所有对他有用的信息。EMBA更有目的性,因为他在工作中往往有领导地位,所以他就需要老师上升到他的高度来讨论问题。EMBA一般是四天连轴上课,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累。如果课程相关度不高或没有新意,同学们有时候会造反。对有价值的课程和老师,EMBA的同学会像小孩一样认同、感激、甚至崇拜。有的学生擅自把老师的课偷偷地拍下来,拿回去给自己的员工再免费看几遍。长江十年来,两个教授被阿里巴巴挖走,分别负责阿里电商和金融两大板块的战略,从侧面证明企业对教授的知识和判断还是比较认同的。
商学院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很难量化,没有准确数据。我觉得贡献是很大的。我国的经济腾飞仰仗的是改革和开放。我们不仅需要先进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先进的管理和运营也是至关重要。我们不敢说像长江这样的商学院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商学院,国际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可以没有任何滞后地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课堂。源源不断的生源证明了商学院教育对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还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大学。我们的学生实际非常优秀,缺的是一流的教授和研究。我觉得像长江这样的教育改革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理工学科不同,商学院是轻资产运作,需要的投入相对较小。长江证明只要有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机制,在有限的投入下,完全有可能在中国留住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专家教授,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赶上国际名校。历史的机遇在这里,资源已经不匮乏,能否做得到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